武漢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入選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
近日,從北京國家文物局傳來喜訊,武漢博物館的志愿者團隊云上尋訪案例——“尋訪武漢老街 悅讀城市故事”和武漢革命博物館的“我在紅巷講黨史”志愿者團隊建設案例入選國家文物局和中央文明辦聯合組織開展的首屆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
武漢市直屬文博場館志愿服務者超萬人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和志愿服務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要求,2022年,國家文物局、中央文明辦聯合組織開展了首屆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動。此次活動自“5·18國際博物館日”正式啟動以來,得到各地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全國31個省份和6家中央單位的文博機構參與申報典型案例,最終評選出80項優秀典型案例,湖北省入選3項,武漢獨占2項,殊為不易。
博物館志愿者被視為普通觀眾與博物館之間交流的橋梁,是文物的發聲者,歷史的破壁人。武漢文博系統在全市博物館、紀念館努力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目前,武漢市文旅局直屬文博場館成立了11個志愿者服務團隊,擁有專兼職志愿服務者1萬余名 。
多年來,市文旅局直屬文博場館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制度,努力拓展志愿服務范圍,著力開發志愿服務項目,廣攬社會各界賢達,著力講好中國故事、武漢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武漢聲音,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武漢形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此次入選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的武漢博物館志愿者團隊云上尋訪案例——“尋訪武漢老街 悅讀城市故事”和武漢革命博物館“我在紅巷講黨史”志愿者團隊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多種方式講述武漢“紅色”故事
武漢博物館志愿者團隊云上尋訪案例——“尋訪武漢老街 悅讀城市故事”是由武漢博物館組織志愿者,通過“互聯網+”,深入武漢老街、老巷、老建筑、文化遺址、歷史遺跡,以實地踏訪與線上互動結合的方式帶領公眾尋找武漢城市記憶,挖掘武漢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傳承武漢城市文脈。
該系列活動,由武漢博物館組織志愿者團隊策劃、拍攝、錄制,至今已推送近60期,累計受眾達500萬人,取得網絡空間文明創建的豐碩成果。武漢博物館官方視頻號、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持續推送,以云直播等方式,分系列分主題引領公眾領略獨具老武漢特色的城市風情,探訪“南洋大樓”“漢口水塔”“巴公房子”等老建筑,走進“曇華林”“泰興里”“漢潤里”等老里份,尋訪“明楚王墓”“武昌老城門”“龍王尖遺址”等歷史遺跡,在樹蔭斑駁、紅瓦粉墻、青鐵柵欄中,讓公眾見證百年武漢的風雨滄桑。
武漢革命博物館“我在紅巷講黨史”志愿者團隊是該館歷時14年傾力打造的志愿服務團隊。武漢革命博物館著力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制度,從志愿者招募到崗前培訓和考核,再到日常管理等環節,努力做到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目前,“我在紅巷講黨史”志愿者團隊由街道社區離退休干部群眾、在校大學生和中小學生分別組成“紅巷爺爺”“紅巷青馬”“紅巷苗苗”等特色團隊,秉持著對紅色文化的熱愛,老、中、青、少四代志愿者接續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我在紅巷講黨史”志愿者團隊以“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講述黨的光輝歷史和英雄事跡,傳承和弘揚偉大精神,讓紅色文化更廣泛的惠及人民群眾,增強了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彰顯了“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的特點。
下一步,全市文博系統將繼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文博本職崗位,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彰顯武漢英雄城市文化底蘊,策劃舉辦更多精品展覽和品牌社會教育活動,吸引更多社會公眾參與到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中來。
一周熱門
- {{index+1}}{{item.title}}